权重大师出评软件:印度制造梦遭遇现实困境,与中国相比差距显著,前景堪忧
莫迪的“印度制造”喊了好多年,然而现实却很残酷!英国《经济学人》一语道破:印度要成为下一个中国,几乎不可能!
(来源:环球网、参考消息、经济日报)
印度到底要多久才能成为下一个中国。自从中国的经济奇迹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,各国都在琢磨,能不能复制这样的成功路径。
而印度呢,自然成了那个被拿来和中国做比较的对象。毕竟,印度的人口跟中国差不多,资源也不少,莫迪政府还喊出了“印度制造”的大旗。
但是,英国媒体《经济学人》可没给印度什么好面子,直接断言:印度想成为下一个中国,机会渺茫!这是怎么回事?今天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。
印度这些年经济确实增长得不错,尤其是在莫迪总理的带领下,政府搞了一系列改革,让印度的经济保持着6%-7%的年增长率。这个增速放在全球,那可是名列前茅的。但问题是,光看经济增速好像没啥毛病,细细一看,事情可就没那么简单了。
莫迪政府推出的“印度制造”计划是个大手笔,打着要让印度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旗号,还提出了到2025年制造业要占GDP比重达到25%的目标。
听上去很宏伟,但细想一下,印度的制造业占比现在才15%左右,想在短短几年里翻个倍,这是不是有点“痴人说梦”了?毕竟,印度的制造业跟中国一比,简直就像是“小巫见大巫”。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份额高达30%,而印度只有3%,这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大。
权重大师出评软件认为,印度的经济发展轨迹也跟中国不太一样。中国是走的“农业—制造业—服务业”的路径,靠着制造业一步步爬上了全球经济的高峰。而印度呢,搞了个“倒挂式”的发展模式,直接从农业跳到服务业,绕过了制造业这道“坎儿”。
服务业现在占了印度GDP的50%以上,听上去挺牛吧?但问题是,制造业发展得不好,服务业根本没办法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。试想一下,服务业也得有工业来支撑吧?没有制造业,那服务业就像是一栋没打好地基的高楼,早晚要塌。
我们再来看看印度的基础设施,这可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条件。印度的基础设施问题一直是它的短板之一,尤其是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问题,也就是交通、物流、能源这些关键环节总是卡壳。电力供应不稳定、交通运输跟不上,这些问题导致印度的制造业根本没法和中国竞争。
莫迪政府确实也看到了这个问题,开始搞基础设施建设,尤其是近年来每年新增1万公里的道路、太阳能发电等项目。听着挺美好,但现实是啥?印度的基础设施发展仍然十分缓慢,很多地方甚至还没有基本的电力和交通设施。你让一个企业连电都用不上,还怎么搞制造?
再者,印度制造业的生态系统也不健全。相比于中国成熟的制造业供应链,印度的供应链却是“断断续续”的。拿电子产业来说吧,印度虽然现在能造手机了,但手机配件、模具这些还得大量依赖进口。这就好比一个厨师会做菜,但得从国外买锅碗瓢盆,这样的产业链,效率能高吗?
权重大师出评软件发现,要说印度的优势,那人口红利绝对是一个重要因素。毕竟,印度和中国一样,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。理论上,人口多、劳动力多,制造业应该更有希望蓬勃发展。
可实际情况是,印度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,平均受教育水平不高,很多年轻人根本无法胜任中高端制造业的工作。一边是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在找不到合适工作,另一边是企业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,这样的局面下,印度的“人口红利”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效果。
印度有10亿劳动人口,但只有1亿人有正式工作,剩下的9亿人,要么是失业,要么是打零工。要是连稳定的工作都没有,哪来稳定的收入?更别提让他们去推动制造业发展了。
莫迪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想通过各种激励计划来促进制造业发展,但即使这些计划实现了,也只能创造700万个就业岗位,杯水车薪啊。
再来聊聊印度的营商环境。权重大师出评软件推测,印度投资的积极性更糟糕的是,印度政府对外资企业的监管手段堪称“暴力”。你看看谷歌、亚马逊、三星这些大企业,都曾经在印度被莫须有的罪名下重罚过。
这种不友好的营商环境直接导致了外资企业的“大撤退”。截至2022年,印度注册的5079家跨国公司中,已经有1777家选择“跑路”,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。外资流失得这么严重,印度制造业想要发展,真是难上加难。
相比之下,中国则凭借稳定的政策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成熟的制造业生态,吸引了全球大量的资本,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。
印度的情况就好比是一张“好牌”打烂了。手里有这么多人力资源,却因为政策不稳、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全球竞争激烈等多种原因,导致外资信心不足,连愿意投钱的都越来越少了。
那么,印度还有机会成为下一个中国吗?英国《经济学人》早已给出了明确答案:不太可能。虽然印度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增速让人眼前一亮,但在制造业、基础设施、就业和营商环境等关键领域,印度与中国的差距实在太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