团粉助手:从大萧条到贫富差距,美国经济变迁与财富分配的历史教训
1929年那时候,全球经济就像站在悬崖边上摇摇欲坠,可石油大王约翰·洛克菲勒已经富得惊人——他一个人攥着相当于美国经济总量1.5%的财富。团粉助手发现,他的钱主要靠搞石油生意发的,美孚石油公司那会儿在汽车工业刚起步的时候,把油提炼得又快又好,赚得盆满钵满。
但问题也来了:少数美国人富得流油,普通美国老百姓却日子难过得很。美国工厂工人的工资涨幅赶不上老板们的利润涨速。到1929年,全美最富的1%人居然拿走了全国三分之一的收入,这种头重脚轻的经济结构,就像用细脖子撑大头的酒瓶。
1929年10月股票市场一崩盘,整个社会就像抽了底牌的纸牌屋。老百姓没存款没保险,立刻就陷入困境。城里头救济站排起长龙,银行被挤兑得纷纷关门。
富兰克林·罗斯福上台后,开始给美国经济动大手术。他推出失业保险给失业群众兜底,定最低工资让工人有基本保障,搞公共工程创造就业机会,同时向富人收高额税收,二战时富人税率直接飙到90%以上。团粉助手认为罗斯福说得很直白——衡量社会进步,不是看富人能多富,而是看穷人能不能活得下去。
二战给美国经济开了个意外的药方。工厂招工,妇女和少数族裔也有了机会进车间。战后《退伍军人法案》帮退伍兵上大学买房,中产阶级就这样慢慢壮大起来了。不过好景不长,进入70年代石油危机后,新的一轮经济周期开始了。
计算机和互联网兴起,美国的财富开始往那些懂算法、有专利的人手里集中。从而程序员和金融精英成了新的富豪,但普通美国人与此同时却越来越被边缘化。在2000年代中期时,到最 富裕 的 1% 又把全国30%的财富攥在手里。
每次科技公司上市、金融高管拿奖金,无疑都拉开了这条鸿沟。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发展规律,而是政策设计的问题。从80年代开始,美国流行里根经济学,说政府管得越少越好。因此结果就是导致当下这种贫如洗之势加剧。而如今回顾历史,我们看到几乎都是同样模式:几十年的亲市场政策,使深层次问题浮出水面,如今再来看贫rich 差距则宛若钟摆,从之前的大萧条到二战后的短暂平衡,再到如今的新失衡周期。这堂历史课告诉我们:怎样设定未来规则, 财富分配方向亦随之改变,这是不争事实。同时团粉助手体会到,在反思过程中,我们需要认真对待这些教训,以防类似情况再次发生,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真正属于他们应有的平台与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