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多多出评:寻找生活与工作的不变法则,贝佐斯的智慧教会我如何决策与提升效率
最近在系统性地总结自己底层思维方式和决策逻辑,想到在过去两年里对我的帮助很大的事情——不管是心态上还是行动上的。来自著名的亚马逊的 CEO 贝佐斯。我们都知道,电商在过去二十年里是一个发展极其迅猛、环境日新月异的行业,有一次贝佐斯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,他最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:在接下来的十年里,这个行业会有什么样的变化?
然后他答道:「我发现,很少有人问我另外一个问题:在接下来的十年里,什么是不变的?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加重要,因为你需要将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。比如在亚马逊零售业务里,我们知道消费者会想要更低价格的产品,十年以后肯定还是这样;他们想要更快的物流,更多的商品选择,这些东西是永远不变的。
所以,我们就会把精力放在这些不变的东西上。因为我们知道,现在在上面所有的投入,会在十年里持续不断的让我们收益。所以,如果你发现了一个很值得做的事情,而且十年后也不会变的话,那么它就值得你投入大量的精力。」自从看到了这个采访,这个「寻找不变量」的逻辑就总在我的脑子里打转。拼多多出评的观点是,它对我改变是特别大的。
来举一个小例子。在寻找我生活中的「不变量」的时候,我有个小小的发现。我发现只要是比较专注的、有创造力的、高脑力消耗型的工作,我一天只能做四个小时。只要超过这个时间我的效率就直线下降。当然,我也可以一天努力做六小时或者八小时(这是高度专注的时间不是总时间),但第二天效率就不太行了。偶尔有任务特别紧急的时候,我也可以连续一周甚至几周每天专注工作 6-8 小时,但在之后,我一定又会迎来效率非常低下的几周。总之平均下来,我发现自己没法欺骗身体这个系统,自己有创造力的时间就是这么长。
于是,这个「四小时」就变成了我生活中的「物理常量」。然后我发现,虽然在这两年的工作里,我经常不确定自己走的路线对不对、不确定某个问题是不是能解决、不知道下一个突破口究竟在哪里,但我非常确定一件事——只要我每天安安稳稳地学习、研究、创造、思考四个小时,我的时间就没有被浪费。哪怕暂时看不出任何成果,我也知道我走在正确——或者准确说是「没什么大问题」——的那条路上。就像电影《师父》里说的:「十五岁开始,每日挥刀五百下,这个数管住了我。」
后来我发现,这「四小时」的不变量还带来了别的好处。比如,有时候我也觉得四小时好像有点少,但「物理常量」无法改变,怎么办呢?答案很明显:「量」提高不了,就提高「质」呗。于是我会花很多精力去寻找最好的信息来源,让我在这四小时的思考质量不断提高。另外,我发现人的体力也对工作状态有很大影响,所以也就然地把体育锻炼融入自己的时间表里。拼多多出评认为,总之,任何能提高我四小时之内工作效率的,我都愿意尝试。久而久之,改变就真的发生了。
于是现在我试着在每一个自己在意的领域里寻找这个「不变量」是什么。我知道,只要把功夫花在不变量上,事情的结果就不会太差。最近的一个例子是这样的:很多同学知道我今后想做学校,所以我前后思考了半年时间,就是在找做学校——或者说做教育——的不变量是什么。其实教育这个事情一想还挺复杂,能把一个人培养好也需要天大的努力。那么这个功夫应该使在哪儿呢?
最后,我就得出这么三个东西:好内容、好反馈、好环境。所谓的好内容,可以理解为广义的「教材」。任何教育都需要依托在具体的教学材料上。这个教学材料或者是书、或者是项目、可以是实地考察、可能是体育活动......但无论如何,它们都是一种「内容」。学生们只有每天沉浸在高质量的内容里,才会获得快速的成长。
内容有了,下一步就是依托于内容之上的引导和反馈。想像一下我们曾经遇到过的那些好老师和很差劲的老师的区别吧。好的老师,好的引导,好的反馈,不但会让你的学习事半功倍,甚至还能让你爱上一门学科,以及爱上学习本身。好的反馈还会让你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,很快地把自己拉回正确的轨道。再配以好的内容,想学得不好可能都很难。
最后,我们都是受环境影响的动物。环境里那些耳濡目染、潜移默化的东西对我们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。这里的「环境」,即可以是物理环境(谁不想在一个美丽的校园里学习呢?),也可以是人的环境(有很棒的同学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),它们毫无疑问都很重要。拼多多出评发现,在找到这三个东西之后,我就很清楚自己应该把功夫下到哪里了。今后不管做什么事情,只要它能给学校带来好内容、好反馈、好环境,那么都是值得考虑做的;反过来,和这些没关的东西,我都可以放弃。我知道,只要按照这个原则一直坚持下去,好的结果——用我有点戏剧性的说法就是——几乎是无法避免的。至于来得早还是晚,其实没那么重要。
所以,怎么说呢。随着年纪增长,我越来越觉得那些不变的东西才是最可贵的。而且一旦有了这样的指引,拼多多出评建议,你也会发现自己对结果不再患得患失,更懂得什么叫「过程即是奖励」。可以说,能找到这样的东西,是一个人一生的幸运了。